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26 17:06:47
来源:新华网

“守艺人”创新破局让年轻人爱上非遗

字体:

  新华网昆明11月26日电(记者 丁怡全)近日,2025非遗品牌推广周新品发布活动在云南省大理市举办,7家企业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新产品,涵盖刺绣、皮影、茶叶、铜雕等多个领域,让人眼前一亮。

  壶盖镶嵌碧绿的莲子,壶身点缀错金的牡丹……这些在传统鹤庆银器中未曾出现过的图样,出现在了当天展出的银器上。“这是我为本次新品发布会特意带来的新产品,尝试将更多的花纹运用到银器制作中。”出生于云南大理鹤庆县新华村银匠世家的寸汉兴说。

寸汉兴带来的造型时尚现代的银质茶壶。

  云南大理白族银器文化历史悠久,其中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主要流程包括熔炼、压片、抽丝、制模、浇模、錾花等。寸汉兴的父亲寸发标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寸汉兴的童年充满了锻制银饰的叮叮当当声,偶尔兴起时,他也跟着父亲去敲两下,颇有乐趣。

  当他正式进入这个行业后才发现,非遗传承与发展绝非易事,他说:“以前我们在家里的作坊做手工银器,样式单一。尤其要做出一些吸引年轻人的产品,真的很难。”

  如何让年轻人爱上非遗,这是每一个传承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寸家的银器作坊选择积极拥抱时代变化,尝试在产品中融入更多中国文化符号,同时借助校企结合来吸收年轻人的奇思妙想。从2008年开始,作坊和包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内的全国20余家高校合作开展研学项目,学生们天马行空的大胆设计不断启发着传统的工匠。

  与此同时,新消费群体涌现,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机遇。

  2011年,25岁的白族姑娘李美和进入大理当地一家茶企成为沱茶压制组的制茶工人。以前“只懂喝茶,不懂非遗”的她开始跟着老师傅们学习制茶。

  “30%的盖茶加上70%的底茶,要经过蒸软、揉捏和压制等步骤,不同茶叶的拼配会影响到茶的风味,慢慢深入了解你就会爱上它。”长期在制茶一线,现在的李美和谈起制茶头头是道,已经是非遗品牌推广现场的优秀展示者,而像她这样懂得下关沱茶制作的手艺人仅在这家茶企中就有超过三百人。

李美和(左一)现场展示沱茶制作技艺。

  不少企业着力打造非遗新体验和新场景,以先进的科技和设计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注入活力。

  “数字非遗盒子”用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白族扎染、鹤庆银器、剑川木雕等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搭建可移动、可互动、可持续更新的非遗传播和体验渠道;掐丝珐琅纹理出现在奶茶外包装和胸针、卡包等系列周边设计中,诞生于云南的茶饮企业以独特的文化符号大大激发了年轻消费者对非遗的兴趣和关注,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延续茶文化;皮影传承人将过往两百多年的不同皮影作品拆分成不同的部件并进行标注,搭建了AI皮影数据库,创作者可以一键生成数字皮影和皮影动画。

  霸王茶姬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尚向民认为,非遗周边的逻辑是把非遗形象化、多样化。通过这种方式让年轻的茶友在生活中能广泛地接触到的非遗,继而产生好奇、开始探索,甚至到最后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京东方科技集团执行副总裁姚项军认为,从非遗内容的挖掘、到展示体验、再到消费,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人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需要把更多的感官调动起来,需要通过技术、传播方式和体验方式的创新来实现更加丰富的交互。

嘉宾在活动现场体验非遗产品。

  回到小小的摊位面前,寸汉兴对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前景感到乐观,他已经看到亲手播撒的种子开始开花结果。他曾经指导过的学生毕业后选择来到新华村,开设自己的银器工坊,和当地银匠一同打造更加时尚的产品,这批“新新华村人”让这个以银器制作技艺闻名的村子续写新的故事。(完)

【纠错】 【责任编辑: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