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立足国土资源类专业特色,将“大思政课”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国土特色、职教特点的思政教育创新之路。
融合基础:立足专业特色 筑牢制度保障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专业设置涵盖地质、测绘、土地管理、环境工程等多个领域,这些专业与国家战略、国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元素天然契合,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
同时,学校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并出台政策文件筑牢制度保障,为思政工作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制度支撑。
机制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在机制融合方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党政班子定期研究思政课建设,相关负责人带头进课堂授课听课评课,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育人态势;将融合成效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教师参与融合的内生动力。此外,学校通过党建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聚合、思政教育基地与“一站式学生社区”耦合,织密立体化育人网络,打破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割裂局面,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课程融合:从课堂到田野 拓展育人载体
在课程教学融合方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坚持以思政课“八个统一”为遵循,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载体,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教育基地、社区企业等场所,开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与体验教学。如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石登乡谷川村,学生体验山村变化,感受脱贫攻坚成就;在阳宗海湖畔,通过环境治理讲解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学校建成VR体验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文化墙等思政研学基地,建设5门在线精品课程,引入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在学雷锋纪念日使用《最美奋斗者·雷锋的故事》虚拟仿真软件,通过三维建模与交互技术重现英雄人生,让学生沉浸式感悟雷锋精神。
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特色案例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地图学原理》为例,构建“基础认知—案例解读—实践强化”三阶教学体系,通过分析“问题地图”案例,培养学生严肃的地图法律意识和国家版图意识。
实践融合:专业实训与价值引领双向赋能
在实践融合方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实践与思政体验有机结合,形成双向赋能的有效路径。
在地质实习、测绘实训、土地调查等专业实践中,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融入爱国主义、科学家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如在亮甲山奥陶系地层构造实习中,师生重温李四光“科学救国”的爱国情怀,通过岩层观察与地质构造分析,体悟地质工作者的担当;推出“守护阳宗海”生态保护行动,组织学生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质,定期清理沿线垃圾,既发挥专业特长,又提升社会责任感。竞赛活动与思政素养共进,组织“思政数字展馆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竞赛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师资融合:打造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
师资融合是推进“大思政课”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关键。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通过多种方式打造既懂专业又善思政的双能型教学团队,构建“师徒制”培养模式,以“四有”“六要”为目标,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推动以老带新;实施“大培训、大学习、大比武、大练兵”活动,每周组织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提升思政教师专业化水平。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促进双向交流与协同,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开展联合教研,每月举办“思创·师成”教学沙龙,邀请行业专家交流指导,促进相互学习;搭建校企双导师队伍,聘请地质、测绘、环保等领域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学徒制指导老师,以其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拓展思政教育师资资源,增强育人合力。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大思政课”与专业教育融合,强化特色挖掘,突出国土资源专业领域的独特思政价值;深化数字赋能,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融合成效评估机制;拓展校企协同,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学校将持续推动思政教育扎根专业土壤,培养既具精湛技艺又有家国情怀的德技并修之才。(完)(张延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