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村道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围挡保护着长势良好的雪松等植物,防火检查站、生态监测点等管护设施定点布设,为生态保护筑牢了屏障。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尼汝村围绕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力,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推进村内产业结构转型,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促发展、以环保惠民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筑牢生态基石:多措并举构建生态保护体系
据尼汝村村委会主任杨世荣介绍,为减少人为活动对原始生态的干扰,2016年起,在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及各单位的指导下,尼汝村有序推进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巡护步道,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并完成道路改造和管护站建设。同时,尼汝村持续完善通信网络、防火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初步构建起功能完善的生态保护硬件体系。
针对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承载压力过大的问题,尼汝村坚持规范养殖、科学控制牲畜数量,并推广使用纯粮饲料。目前,尼汝村村民主动将藏绵羊养殖数量从2800余只大幅缩减至500只以内,同时对生猪实行圈养管理,有效减轻草场负担。
同时,尼汝村积极推进退牧还草、封山育林,对部分草场和湿地实行封育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促进植被自然恢复。杨世荣介绍,尼汝村积极开展“百亩万棵植树造林”等活动,村民们在荒山荒坡上种植雪松、花椒、苹果等各类树木,累计达13600多棵。如今,村庄周围绿意盎然,形成了“村中有林、林中有村”的生态格局,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业结构转型:生态保护成乡村发展“幸福源泉”
如今,得益于交通基础设施和村庄自然生态的改善,尼汝村引导村民从传统半农半牧模式转向生态管护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让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此外,尼汝村还致力于为村民提供生态管护员就业岗位,未来将根据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管理需求,优化人员配置,减少人均管护面积,提高工资待遇和配套保险。
“我们日常主要负责巡山,进行山林管护,及时制止挖采野生药材、乱砍滥伐等破坏行为,并且要定期清理垃圾、维护环境卫生,同时宣传生态保护理念,倡导文明行为。”尼汝村生态管护员李树青说,原有牧民逐步转向生态保护行列,转而依托生态增收,“保护生态就是保护饭碗”的共识深入人心。
生态理念转变:与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共生共荣”
在生态保护实践中,尼汝村不断探索从“被动守护”到“主动践行”、从经验管护到科学保护的跨越,逐步走出村庄与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协同发展的“共生共荣”之路。
杨世荣介绍,为夯实生态治理的群众基础,尼汝村组织村民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和环保观念。同时,尼汝村依托家庭与社区教育,培养下一代树立尊重自然、爱护山林草木的意识,让绿色发展理念代代相传。如今,年轻一代村民成为生态保护的“新生力量”,他们主动学习生态监测、生态修复等专业知识。
尼汝村还将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发定期集中清扫村主干道及入户路,主动收捡、分类、打包并妥善处理自家生产生活垃圾,用实际行动守护生态。
“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尼汝村未来的产业。”杨世荣表示,未来,尼汝村将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为其他地区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提供可借鉴的“尼汝范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