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前来参观畹町桥(10月31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10月31日,“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团走进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在这座边境小镇,追寻南侨机工用生命铸就的赤子功勋。
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一度成为国际援华物资唯一的陆路通道,长不过百米的畹町桥,成了“抗战生命线”的咽喉。
滇缅公路修通后,当时的中国,严重缺乏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技术人员。危急关头,时任南侨总会主席的陈嘉庚发布公告,征募懂驾驶、会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支援抗战。3200余名华侨青年放弃优渥生活,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毅然回国投身抗战运输。据了解,1939年至1942年,南侨机工驾驶卡车穿梭在蜿蜒险峻的滇缅公路上累计运送军需物资50万吨,1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畹町,当地修建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和纪念碑。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生动展现了南侨机工的英勇事迹。(完)

畹町桥桥头的纪念碑(10月31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畹町口岸(10月31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畹町中缅友好纪念馆(10月31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一角(10月31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陈嘉庚雕像及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10月31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10月31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展现云南人民修筑滇缅公路场景的雕像及油画(10月31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部分成员照片墙(10月31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图为抗战胜利后定居在云南的部分南侨机工照片(10月31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纠错】 
                            【责任编辑:丁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