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陇川县司法局户撒司法所以法治为盾守护边疆安宁,用赤诚之心温暖万家灯火。
矛盾纠纷“解铃人”:把纠纷化解在田埂地头
清晨的薄雾中,户撒司法所干警的胶鞋沾满晨露,他们常年穿梭在边境村寨、田间地头,化身“行走的调解室”。
调解邻里滴水位纠纷是“家常便饭”,通过干警们实地勘测、现场调解、耐心劝说,邻里总能重归于好。调解婚姻家庭矛盾时,干警们总是秉持着“热心、耐心、同理心”这一调解的重要“法宝”,用法治思维厘清是非,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隔阂。2023年,
年逾六旬的李某某因日常家庭琐事,与老伴、儿子、儿媳长期积累下家庭矛盾,乡、村、组三级多次介入调解未果。干警们主动靠前,通过反复走访、真诚倾听疏导情绪,用细致关怀拉近距离,同时结合实际开展普法释惑,逐步化解了家庭矛盾。
“矛盾不上交”在这里不是口号,户撒司法所建立“分级调解”机制,微口角当场化解,小纠纷联合调处,大矛盾多方联动。三年来,户撒司法所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160余件,让边境村寨始终保持着“一家有事百家帮”的和睦传统。
特殊人群“摆渡人”:让迷失者找到归途
户撒司法所始终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为社区矫正对象量身定制矫正方案,通过定期走访、谈心谈话、法治教育、公益劳动等方式,帮助他们端正思想、重塑信心,顺利回归社会。
对于安置帮教对象,干警们既当“管理员”,又当“贴心人”,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他们的就业、生活难题,落实帮扶政策,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防止再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2024年2月5日,干警在走访安置帮教对象赖某某时,发现其因肢体残疾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家中还有80岁老母亲需要赡养和上高中的女儿需要供养,生活较困难。了解这情况后,户撒司法所积极作为,第一时间与乡民政部门对接沟通,协助赖某某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切实解决生活困难。正是这份“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守,让一个个迷失的心灵找到归途,让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更加灵敏。三年来,户撒司法所累计监管矫正对象118人,帮扶教育安置帮教对象420人。
法治宣传“播种机”:让法律走进边寨烟火
每年的民族节日,户撒司法所的“流动法治大舞台”就成了最热闹的“打卡”点。干警们将普法与民族节日、边境实际相融合;利用赶集日、传统节日发放多民族语言制作的普法手册、宣传画,搭建“流动普法台”;通过以案释法、模拟法庭、法治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民法典、边境管理条例、禁毒法等法律法规送到群众身边。

司法所工作人员在户撒农贸市场开展普法宣传(3月25日摄)。
“法律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刻在心上。”户撒司法所创新“院坝会”“火塘夜话”等普法形式,让法治观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边寨。从“遇事找熟人”到“遇事找法律”,群众法治意识正发生着根本转变。
法律服务“前哨站”:把温暖送到群众家门口
边境群众居住分散,获取法律服务不便,户撒司法所便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建立“村寨法律服务点”,开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服务;为边境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合同审查、纠纷预防等法律帮助,助力边境贸易健康发展。无论是解答群众关于婚姻登记、财产继承的法律咨询,还是协助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户撒司法所干警都尽心尽力、全程跟进,用专业的法律服务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让法治温暖直达边境一线的每一个角落。
户撒司法所里的“蓝色卫士”,以田埂为卷、以脚步为笔,书写着新时代边境治理的法治答卷。他们既是矛盾纠纷的“解铃人”、特殊人群的“摆渡人”,更是法治精神的“播种机”、群众身边的“服务站”,让“法治守望者”的誓言在西南边陲落地生根,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法治屏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