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0/31 09:31:36
来源:昆明日报

云南昆明:观鸥季启幕 “鸥”经济升温

字体:

大观河环西桥段红嘴鸥翩翩起舞。记者 黄晓松 摄

游客在翠湖公园喂红嘴鸥。记者 黄晓松 摄

大观河环西桥段红嘴鸥翩翩起舞。记者 黄晓松 摄

  10月15日,海埂东码头上出现了百余只红嘴鸥的身影,这是来昆越冬红嘴鸥的先头部队。市民和游客兴奋地投喂它们,这也意味着一年一度的昆明观鸥季开始了。

  自1985年起,每年冬季,数万只红嘴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出发,来到昆明滇池水域越冬,至今春城人鸥结缘已40年。这40年里,红嘴鸥与昆明市民、游客共绘生态宜居的和谐图景,用事实诠释这座连续13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省会城市的魅力,持续书写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爱鸥护鸥成共识

  近期,大观河西山区段正在布局“哇鸥”街头艺术季,为即将到来的观鸥季做准备。观鸥,已是昆明人一年一度的常态活动。老昆明人李星还记得,红嘴鸥首次来到昆明时,很多人没见过这种白色的鸟,都跑到南太桥、震庄迎宾馆和得胜桥一带来看。他说,没想到它们来了一次就记住了昆明,年年都来,现在都成了昆明的一张名片。

  在昆明人眼里,红嘴鸥宛如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自1985年以来,昆明多次发布保护红嘴鸥的通告,明确保护管理部门,还举办了专门的“海鸥文化节”,通过各种文艺展演、志愿活动宣传爱鸥护鸥知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1987年,昆明市红嘴鸥协会成立。1994年,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第九届运动会把红嘴鸥定为吉祥物。2023年昆明颁布实施《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开创了国内专项保护候鸟立法先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故事还入选了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

  如今,昆明人鸥情缘已经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关注,每年都有超百万人次游客加入观鸥、护鸥的行列。

  生态向好引鸥来

  深秋的滇池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格外美丽,尤其是红嘴鸥飞掠过水面更添几分灵动。网络上到昆明看红嘴鸥的短视频和各种推文已成为热点。从甘肃到昆明旅居的赵欢说:“从网上看到昆明观鸥视频和图片,太向往了。今年准备留在昆明过冬,亲身体验观鸥的乐趣。”

  赵欢所向往的观鸥乐趣,是昆明持续多年爱鸥护鸥的结果。红嘴鸥是昆明生态向好的“活指标”。从1985年初进昆明市区的4000多只,到近几年的4万多只,翠湖、大观河、各个湿地公园、滇池都出现了越冬“精灵”嬉戏觅食的灵动身影,这是昆明市“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生动注脚。

  长期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完善滇池治理体系,治理成效显著,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目前,昆明已建成环湖湿地5万余亩,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昆明累计开展义务植树19343.7万株,全市森林蓄积量达6212.91万立方米,森林面积95.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27%,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全市建成各类公园(游园)超1000个,建成绿美农村公路约2936公里、绿美高速公路214.4公里、绿美廊道25.6公里;滇池边形成平均宽度200米、植被覆盖率达81%的湖滨闭合生态带,每年可吸收水体中总氮1324吨、总磷74吨,对净化水质、涵养水土、恢复生态起到了关键作用,构建起湖滨绿色屏障;建成并向市民开放环滇池生态绿道108公里,书写着“绿美昆明”建设的鲜活答卷……这些都成为红嘴鸥眷顾昆明的理由。

  持续做大观鸥经济

  现在,观鸥已成为昆明特色旅游项目之一。观鸥季,晋宁区域内的环湖南路虎山段及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因优美的湖光山色和成群的海鸥,已成为热门的观鸥点,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鸥、喂鸥。观鸥游带来的巨大人流,有效辐射并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文创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观鸥游与其他业态融合,催生了丰富的消费场景,让游客在观鸥之余有了多元的休闲体验。

  作为昆明观鸥核心区域的西山区,已形成了一批固定观鸥点、观鸥集市和一批研学路线、乡村旅居示范点,以文化味、艺术化、松弛感逐步推动冬季到西山观鸥向着生活化、旅游化、休闲化方向发展。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欣介绍,西山区正依托现有的文体赛事品牌和资源,结合海鸥文化元素,联动万达广场、南亚风情第壹城、金马碧鸡坊、云纺商贸城、融创文旅城、弥里有乐等辖区商圈、文创园区,整合资源,在“观鸥季”积极开展文化演绎、跨年音乐会、社群文创、文化讲座等活动,通过艺术欣赏、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观鸥的同时体会西山独特的人文底蕴和活动氛围。

  每年观鸥季,省内外的多家旅行社都推出到昆明观鸥的旅游产品,祥鹏航空还将B7989飞机客舱打造成充满海鸥元素的特色客舱,让旅客对到昆明观鸥充满期待。(记者 赵书勇)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