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0/22 11:39:13
来源:云岭先锋

“兵支书”华翼志的乡村振兴答卷

字体:

  2021年的雨季,广南县黑支果乡天生桥村的微信群里,有村民抱怨道:“为什么别的村都通硬化路,就我们不行?”

  刚上任半年的天生桥村党总支书记华翼志盯着手机,心里发酸。这位回乡担任村干部的“90后”退役军人,此刻面对的是4个村小组只通了6公里土路的现状。村干部下村全靠摩托,晴天尘土呛鼻,雨天泥浆没膝。遇上下雨,村里的读书娃只能蹚着泥浆,深一脚浅一脚去上学。

华翼志(李龙飞 摄)

  “泥水路”→平坦坚固的水泥路

  “大家的诉求非常合理!我们一定尽力争取资金,早日解决问题!”面对群众,华翼志郑重承诺。然而,承诺的背后是艰难的求索。

  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四处奔走,多方筹措落实了道路硬化项目资金。从项目落地到监督施工,天生桥村的村干部们日夜扑在工地上。2022年底,这条长期困扰村民的“泥水路”终于变成了平坦坚固的水泥路。

村里的土路得以硬化(受访者供图)

  村组路通车了,曾经在群里抱怨的村民兴奋地说:“没想到你们真办成了!”之后,村民们对村干部的信任感也不断增强,碰到哪家有个家长里短,大家第一时间就想到找村干部们商量。

  “饮水难”→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

  道路的畅通解决了“行路难”,但另一个燃眉之急——“饮水难”又摆在眼前。天生桥村并不缺水,症结在于埋在土里的供水管网早已老旧破损。“水还没流到蓄水池,半路就漏出去许多了!”华翼志说。

  村民用水在旱季尤为艰难,“有时雨水充沛的季节水池都没水,枯水季节就更不用说了,三天才开一次水。”为了满足人畜饮水的日常需求,村民要么到乡镇上购买桶装水,要么只能花300-600元雇车去河里拉水,一次也只能拉约10立方米水,生活成本陡增。

村民投工投劳参与解决饮水难题(受访者供图)

  为了破解群众的饮水难题,村干部们一方面积极协调各级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另一方面,号召村民投工投劳,节省建设成本。2024年,清冽的自来水终于流进了天生桥村的家家户户,村民们彻底告别了“饮水难”的历史。

  “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使命”

  天生桥村养牛有传统,但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村“两委”看准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于是牵头把养牛户“拧成一股绳”,成立了高峰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科学喂养,使得村内的高峰牛存栏量像滚雪球一样,从几百头增长到1800余头。306户养殖户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天生桥村赶“牛街”(受访者供图)

  此外,村里还“盘活”了荒废多年的木章坝养殖场,租约一签,村集体账户每年稳稳进账5万元;建成天生桥村大牲畜交易市场,再不用为牛的销路和价格发愁。自2024年4月投入使用至今,市场的交易量已突破2万头,交易额超1.2亿元。“这不仅是买卖场,更是致富平台。”华翼志说,村民参与管理服务还能赚钱,村集体每年也增加了10万元收入。

华翼志带领村民搞养殖(李龙飞 摄)

  从2021年回乡担任村党总支书记4年多来,华翼志交出的乡村振兴答卷不止于此。在他的带领下,天生桥村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村里的“红色资源”着手建设王开洪纪念馆和红色文化广场、组建了一支“革命文化宣讲队”……

华翼志获评2025年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郝亚鑫 摄)

  2025年7月,华翼志站上了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的领奖台。荣誉背后,是他常说的信念:“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使命;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担当。”(杨锡畅)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