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18 09:56:20
来源:新华网

云南绥江:金沙江畔产业兴 “一颗果子富半城”

字体:

  紫红的“半边红”李子、金黄的大五星枇杷……乌蒙山麓、金沙江畔,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独特的气候资源、生态优势和富含矿物质的乌蒙沃土,将一颗颗向阳面嫣红如霞、背阴处翠绿欲滴的“半边红”李子,培育成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致富果”;将一颗颗果形饱满、清甜多汁的大五星枇杷培育成年产值超数千万元的“甜蜜事业”。

  绥江县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因电站建设而整体搬迁的县城。2012年,随着向家坝电站的蓄水,6万绥江人搬迁到崭新的县城,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整县搬迁以来,绥江县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标准化管护 助力枇杷增产

  5月,绥江县中城镇大沙村3000多亩枇杷满树挂果,清香四溢,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大五星枇杷让人垂涎欲滴。

金沙江畔漫山的枇杷树(5月14日摄)。新华网发(刘起 摄)

  家住大沙村12组的康祝明种植了40多亩大五星枇杷,硕果累累的景象让康祝明享受着丰收的喜悦。2018年,在当地政府部门及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在外务工的康祝明回到家乡成立了家庭农场,带领139户群众种植了400多亩大五星枇杷。

村民手拿刚采摘下的枇杷,露出灿烂的笑容(5月14日摄)。新华网发(刘起 摄)

  康祝明介绍,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和标准化管护,今年枇杷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左右,品质也比去年更好。“绥江枇杷含糖量较高,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水果市场很受欢迎。”收购商朱志虎说。

在大沙村一个枇杷收购点,工人正在分拣枇杷(5月14日摄)。新华网发(刘起 摄)

  为推进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2013年以来,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先后投入资金、派出工作队,在大沙村五坝片区、胜利片区建立了1500亩枇杷示范园,并持续完善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安装智能杀虫灯200盏,为提高枇杷品质作出示范。

  经政府部门与当地群众10余年的共同努力,中城镇已建成了总面积达10500亩的枇杷产业园,今年有8000余亩枇杷达到盛产期,总产量达4000吨,总产值约3200万元,枇杷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农旅融合 持续做响“半边红”李子品牌

  山上,水泥硬化道路直通田间,山地轨道车穿梭李林;山下,李子市场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客商云集。“这个山地轨道运输车解决了我们山地农事的运输难题,省力又高效!”绥江县兄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兴武说。

“半边红”李子长势喜人(7月8日摄)。新华网发(供图)

  许兴武是绥江县新滩镇鲢鱼村的李子种植大户,也是当地水电移民群众之一。从嫁接第一批“半边红”李子枝条获得成功,到流转村民闲置的荒山10余亩种植,再到成立专业合作社,许兴武在富了自己的同时,也激活了当地群众的产业发展思路。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社员已达64户,管理面积达1000余亩,入股分红达150余万元,“半边红”李子真正走上了抱团发展的路子。

群众在分拣李子(7月16日摄)。新华网发(供图)

  为持续做响“半边红”李子品牌,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联合绥江县等部门在新滩镇官田村打造了1000亩示范园,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拓宽农旅融合思路,吸引企业与游人,助力群众增收。

  “现在‘半边红’李子知名度高,慕名而来的人也多。”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驻新滩镇鲢鱼村第一书记温志平介绍,每年3月,绥江县山间李子花绽放,漫山如雪;7月,载满李子的三轮车把绥水大道挤得水泄不通,外面来装载李子的货车一辆接着一辆。

  “一村一品”促振兴 鼓起群众“钱袋子”

  在绥江,李子俨然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走好乡村振兴路最重要的产业。

  在绥江县会仪镇黄坪村,村民兰清在2023年注册成立了“绥江县会仪镇渔态鲜生活农场”,种李树、养家禽、开农家乐……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分拣好的“半边红”李子在市场销售(7月8日摄)。新华网发(供图)

  兰清介绍,曾经在山坡上种水稻、玉米、小麦,耕地不平、用水不便、产量低、挣钱少,年轻人都放弃了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后来政府部门推广种植李子、鼓励村民创业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就是先出去打工,又回来创业的代表。”兰清说。

  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驻会仪镇黄坪村第一书记张扬介绍:“我们村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组织群众种植‘半边红’李子。目前,全村90%以上的群众都在种植。”

  当前,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驻村工作队积极在黄坪村打造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区,着力解决部分李树树龄老化、挂果率逐步降低等发展难题,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周边3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0万元。

  从新滩镇鲢鱼村李林间穿梭的山地轨道运输车,到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移民新村房前屋后的枇杷树,这片曾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土地,正以10万亩李子、万亩枇杷的产业版图,书写着“一颗果子富半城”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完)(范芳钰 刘起)

【纠错】 【责任编辑: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