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21度的阳光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的诊疗室传来蒸腾的药香。近年来,一种被称为“暖雅”的傣医睡药疗法逐渐成为西双版纳康养旅游的“新宠”。与此同时,西双版纳州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药品监管力量,也在通过加强监管、协调沟通机制等措施,持续推动着当地傣医药产业发展。
旅居客爱上傣医“暖雅”
“听同学说体验很好,我来到景洪市第一站就是这里。”今年58岁的游客王丽娟来自黑龙江省伊春市,这次来到西双版纳州,计划游玩一个月时间。体验过傣医睡药疗法之后,她决定先花半个月时间调理身体,“北方寒冷,时常因风寒感到关节痛,做过睡药疗法后缓解了很多。”
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傣药制剂中心主任赵应红介绍,傣医学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疾病防治实践中,不断摸索、实践、完善、积累出的一门传统医学。睡药疗法,傣语中称“暖雅”,游客躺在铺满温热傣药的床上,全身被傣药包裹,通过药力的渗透和汗孔的开启,达到通气血、除湿毒、止疼痛的效果。赵应红表示,现在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大部分人体验睡药是为了保健。
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工作人员正在准备睡药所需药材(4月18日摄)。
据介绍,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拥有完善的傣医药服务体系,通过创新发展,将傣医药文化与现代康养理念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多样化康养服务。景洪市依托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积极发展康养旅居产业,积极举办中傣医药文化宣传周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景洪市康养旅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傣医药产业发展
除了睡药疗法,拖擦疗法、熏蒸疗法、刺药疗法等都是傣医药的特色疗法。近年来,傣医药得到了相关政策扶持,实现了更好传承发展。2011年,傣医药(睡药疗法)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专门培养傣医药人才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在西双版纳建成并开始招生;2022年,傣医药疗法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4月28日,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药条例》,该《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西双版纳州傣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步入法治化轨道。
西双版纳州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作为药品监管单位,其与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合作创建傣药标准,近3年已制定100条,目前正在推进新的傣药标准。
“在各级药监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在众多传统经方里整理出一部分院内制剂。”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院长王肖飞介绍,各级药监部门在政策上为傣医药发展打通了渠道,同时也在药品标准制定上给予指导,让傣药更具合规性,从而推广到更多平台。
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傣中药房(4月18日摄)。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市场监督管理局一方面持续加大抽检力度,从源头上对傣药质量进行把控,督促相关单位上报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同时也加强与医保、卫健部门协同贯通,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协同推进药械化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压实“三医联动”,落实医改各项工作,持续按照各自职能职责共同推进傣医药产业发展。
截至2024年底,西双版纳州(含磨憨)中药材种植面积33.17万亩,收获面积20.04万亩,农业产值8.5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41.57亿元,正加快推出傣医药药膳体验、康养产品等,推动傣医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发展潜力巨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