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城镇马军村的田间地头,无人机植保员李炳辉正与同事操作无人机为连片秋豌豆进行植保。作业间隙,他一边查看豆荚长势,一边与务工村民交流,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
祥云县祥城镇马军村田间无人机正在开展飞防作业(10月29日摄)。
“我曾经在昆明经营服装店,但门店经营不是很理想,恰逢合作社招聘人员,我就回到了家乡。”随后,李炳辉报名参加了无人机植保专业队的培训,从精准配药到航线规划,他在一次次起飞降落中掌握了这门新技术,成为了首批无人机飞手。
如今,李炳辉在马军村管理着75亩的土地种植烤烟。采收结束后,通过土地流转模式,他又种植了150多亩秋豌豆,并试验种植贡菜等烟后作物。“烤烟采收后土地不能闲置。”李炳辉说,“我们发展秋豌豆、贡菜等烟后作物,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收入来源。”
李炳辉正在查看豌豆长势(10月29日摄)。
近年来,马军村通过土地流转模式,将昔日分散的“巴掌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化农田,并且重点推广“全程机械化”和“全程专业化服务”。从机耕深翻、理墒、移栽覆膜,到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无人机植保飞防,再到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李炳辉亲身参与了这一系列关键环节的落地。随着成套先进农机设备的引入以及配套专业化的技术管理团队的支持,他见证了烤烟种植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化、标准化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
“以前烤烟种植请工难、工费高,几十个工人都忙不过来,现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效率大幅提高,烤烟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李炳辉说。土地流转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机械化种植也带动了周边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发展,增收致富。
工人们正在摘豌豆(10月29日摄)。
“十四五”以来,李炳辉见证了烟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前种烟是重体力活,现在更多的是技术活、管理活。”李炳辉表示,他将继续深耕农业技术,随着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不断优化技术细节,“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带动更多农户了解和接受现代农业技术,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共同前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