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上午,昆明海埂会堂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会——“新艺中国”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非遗中国行”主题服务考察(云南)活动在此盛大启动。启动仪式上,高端对话环节邀请到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围绕“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展开交流,精彩内容令与会嘉宾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迸发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可能。

作为滇派内画的创始人孙鸿雁(供图)
滇派内画的守正创新与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播
作为滇派内画的创始人,孙鸿雁在对话中首先分享了滇派内画的缘起。她提到,内画作为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而滇派内画的诞生,关键在于扎根本土。孙鸿雁及其团队走遍云南16个州市,深入古镇村落,挖掘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民族元素。孙鸿雁说:“记录非遗让我们有了崭新的生活状态。”
在数字智能时代,如何让非遗“火起来”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孙鸿雁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让非遗与年轻人建立起情感联结,实现价值共鸣,而实践方向则是“内容创新+人才培育”双轮驱动。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供图)
非遗活态传承的价值与商业化误区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从学术角度深入解读了非遗活态传承的价值,他指出非遗的价值是其“活态传承”的根基,也是“两创”实践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历史、认同、文学三个关键维度。林继富认为,非遗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围绕文化基因与核心记忆的动态传承,只有融入当下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真正焕发生命力,实现代代相传。
在探讨非遗创新时,林继富指出当前非遗发展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误区,其中过度商业化是核心问题,具体表现为“泛非遗化”“碎片化”“表层化”三个倾向,需坚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传承发展”的原则。

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供图)
互联网与非遗传承的双向奔赴
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认为年轻人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希望,而互联网则是连接年轻人与非遗的重要桥梁。光明网致力于宣传非遗领域的相关人物,推出了一批非遗领域的名家大家,还让许多原本深藏深山、默默无闻的非遗传承人,借助互联网被广大网友所熟知。
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新阶层人士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像李子柒、凌云等创作者,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将非遗文化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更在全球掀起了非遗热潮。杨谷希望更多主播、主持人深入云南的高山峻岭、乡间田野,去寻访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让这些珍贵的非遗资源被万千网友知晓。

自媒体账号“小黑诸鸣”主理人诸鸣(供图)
自媒体视角下的非遗传播与年轻化
自媒体账号“小黑诸鸣”主理人诸鸣在非遗传播领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创作的以非遗为主题的短视频播放量高达3亿,在打造爆款非遗短视频方面,他认为非遗能广泛传播,离不开热爱与利益这两个核心要素。
诸鸣在创作中将专业门槛高的非遗文化“降维”,使其通俗易懂,让普通人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兴趣。他认为,只有先让年轻人通过感兴趣的方式接触非遗,甚至通过非遗获利,他们才会有动力去深入钻研技艺,才能让非遗文化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

上海壹和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芸婕(供图)
数字时代的非遗跨界传译者
上海壹和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芸婕和团队运用AI、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各类先进数字工具,致力于创造和发现非遗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与生活场景。在数字技术构建的新土壤上,借助高效的数字化工具,让非遗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实现传承与延续。
在K12教育场景中,他们创新性地将3D建模、编程等数字化技术与非遗元素深度结合,打造出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创新模式让孩子们在接触新技术的同时,也能自然而然地学习非遗文化,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为非遗的未来发展培养潜在的新生力量。

四川省网联会副会长、OST传媒运营负责人袁方(供图)
非遗传播跨越文化差异,实现有效传承
四川省网联会副会长、OST传媒运营负责人袁方在探讨非遗传播时指出,当前非遗产品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适配度不高,这导致非遗在传播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本质上是存在认知与场景的差异。非遗传播要让年轻人、外国人看懂,关键在于用受众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袁方团队做过很多短视频内容,比如朱铁雄的变装视频,将变装与文化属性相结合,通过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让非遗文化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和年轻人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非遗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在这场高端对话中,各位嘉宾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议题,为非遗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见解。从滇派内画的扎根本土、守正创新,到数字时代非遗传播的破局之道;从非遗活态传承的多维价值,到商业化过程中的误区与应对;从互联网与非遗传承的双向奔赴,到自媒体视角下非遗传播的年轻化策略;从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新创,到非遗传播中跨越文化差异的探索,每一个观点都如同璀璨星光,照亮了非遗前行的道路。(昆明信息港 记者姚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