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以法治为笔、实践为墨,在苍洱大地绘就“立法有温度、执法有力度、普法有深度”的善治长卷,让法治之光成为高质量发展明亮的底色。
科学立法精准发力 良法善治护航发展
大理州立足民族自治地方特色,用足用好立法权,聚焦关键领域精准施策,让每一部法规都成为推动发展的“硬支撑”。
洱海之畔,一度消失的海菜花重现湖面,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实现100%,这背后是法治护湖的坚实保障。面对洱海保护治理的复杂形势,5年来,大理州人大常委会两次修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配套完善餐饮客栈经营、农村建房等管理办法,构建起系统严密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大理州还制定《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织密生态与文化保护的法治之网。
2022年7月,以大理州人大常委会成为云南省首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契机,大理州打造“苍洱立法金桥”品牌,创新“1+16+N”工作体系,让立法联系点成为民意“直通车”,先后推进42条立法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纳,群众的意见建议通过立法渠道直达决策层,实现“立法为民”与“为民立法”的良性互动,让每一部法规都满载民意、贴合实际。
严格执法彰显公正 法治环境持续优化
大理州以行政执法质量提升三年行动为抓手,构建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执法体系,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2025年5月,某房地产企业因未缴配套教育设施费用,25套商品房的不动产权证被不动产登记中心扣留。大理州司法局调查发现,扣押行为缺乏法律依据,但企业缴费义务亦需履行。通过召集协调会释法析理、发出《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大理州司法局督促相关部门依法返还产权证,推动企业履行缴费义务,以柔性调解实现“案结事了”,既维护了企业权益,又坚守了法治底线。
这样的精准执法在大理已成常态。在洱海保护领域,大理州组建“洱海卫士”辅助执法队伍,建立综合联动执法体制,今年1至9月查处洱海流域行政处罚案件2646件;创新推出“洱海卫士”微信小程序,开设“曝光台”发布典型案例318个,推动保护主体从“部门为主”向“全民共治”转变。如今,大理州县乡三级行政执法体系日趋完备,1275个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覆盖城乡,企业线上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企业安静期”制度落地见效,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多元普法浸润人心 法治信仰蔚然成风
大理州立足多民族聚居特点,将普法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让法律知识走进群众生活。
大理市、剑川县的“普法宣传一条街”上,白族舞蹈、白曲快板轮番上演,“白曲唱法、白语说法、白乡守法”氛围浓厚;弥渡县编演《弥川处处普法歌》等花灯作品,让群众在熟悉的旋律中领悟法理;南涧彝族自治县的“跳菜普法”将反诈知识编成打歌调,彝族打歌场成为流动普法课堂;大理市人民法院喜洲人民法庭的“金花调解室”里,60名通晓民族语言和风俗的调解员,用“法理+情理”化解矛盾,让“遇事找金花”成为群众共识……
5年来,大理州以“八五”普法为抓手,组建“博士法治宣讲团”等专业队伍,“开学第一堂法治课”和“期末最后一堂安全课”成为中小学必修课;培育1.5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建立685个工作站(室),构建“两微一抖+视频号”新媒体普法矩阵,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苍洱大地新风尚。
站在新起点,大理州将继续深耕法治建设,以良法善治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大理新实践的壮美画卷,让法治之光照亮苍洱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