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罗雪山脚下,一场冬雨过后,泸水市老窝镇荣华村被薄雾笼罩。60岁的杨李忠推开自家火腿作坊的木门,一股浓郁的火腿咸香瞬间扑面而来。作坊内,一只只高山土猪火腿整齐悬挂在木架上,在山风的轻抚与时光的慢酿中,静静完成着风味的蜕变与升华。

杨李忠作坊内挂满了老窝火腿(11月7日摄)。
一人坚守非遗技艺的传承
洒酒去腥、抓盐腌制、反复揉搓、整齐码放……入冬之后,杨李忠每天都会亲手处理新收购的猪后腿。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一年能腌制上万只火腿、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的“火腿大王”,曾是怒江州某银行的职员。1999年,只因忘不了家乡腊月里那口火腿的醇厚咸香,杨李忠毅然辞去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创办怒江老窝匠珍火腿食品有限公司,一头扎进了火腿腌制、销售这门生意里。

杨李忠抱着腌制好的火腿(11月7日摄)。
创业之初,杨李忠只是想让更多人尝到家乡火腿的醇厚滋味,却未曾想,这一朴素初心不仅为他打开了致富的大门,更让他意外扛起了守护传统火腿制作技艺的责任。
荣华村坐拥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年平均气温稳定在15℃,这样的自然条件为火腿腌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荣华村腌制的火腿不仅香味足,而且低盐,很受顾客欢迎。”杨李忠介绍道。为了守住这份“土地的馈赠”,杨李忠在选料上始终坚持最“笨”也最实在的办法——只收购农户散养的土猪腿。

杨李忠腌制火腿(11月7日摄)。
从父辈手中接过腌腿技艺的杨李忠,不仅是技艺的继承者,更成了这门老手艺的“守艺人”。从“腊月杀猪取腿”到“火塘慢熏发酵”,老窝火腿的每一道传统工序,都凝结着老一辈人数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杨李忠不仅完整继承了所有工序,更以“零添加”的坚守,守住了火腿品质的底线。“我们在腌制火腿的过程中,坚持采用传统方法,只用一点盐和少量的高度白酒,不使用任何防腐剂。”杨李忠说。

老窝火腿销售现场(资料图)。
正是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品质的坚守,让“匠珍火腿”在时光的淬炼中,沉淀出惊艳味蕾的独特魅力。如今,“匠珍火腿”早已走出怒江峡谷,走进昆明、上海、珠海等城市的高端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非遗”。
全村抱团致富产业的崛起
如今的杨李忠,早已不是“单打独斗”,全家都参与到了火腿产业的发展中。女儿辞去公职回到家乡,负责作坊的日常管理;侄女则通过直播带货,把老窝火腿推荐给更多网友。年过六旬的杨李忠,已开始计划将这份产业交给下一代,心中却始终怀揣着一个朴素而坚定的愿望:“我就希望有一天,‘老窝火腿’能像宣威火腿那样有名。不是为了多赚钱,只是想让外面的人知道,我们怒江深山里,也有拿得出手的好东西!”

村民杨寿康送来火腿(11月7日摄)。
杨李忠的成功,带动了全村火腿产业的发展壮大。村民杨寿康便是受益者之一,他说:“我们家每年都养十来头猪,家里的火腿都送到杨李忠作坊,每年能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
这口穿越数百年的火腿醇香,不仅是荣华村代代相传的“味道记忆”,更成了村民的致富“密码”。荣华村共有村民905户,几乎家家有腌火腿的传统。2024年,全村仅火腿一项产值就超过1800万元,再加上腊排骨、香肠等配套腊制品,总产值高达2600万元。
餐桌上的老窝火腿(11月10日摄)。
面对早期火腿产业“散户多、管理乱、规模小”的问题,荣华村以杨李忠的作坊为实训基地,开展了多轮火腿腌制技术培训,一步步推动全村火腿生产向标准化、品牌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荣华村是老窝火腿的主要产地,相信老窝火腿一定会成为荣华村、老窝镇乃至整个怒江的金字招牌。”荣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继萍说。
老窝火腿的故事,从来不是冰冷的产业叙事,而是浸透着怒江深山的烟火气。从一人的坚守到全村的抱团,从非遗技艺的传承到致富产业的崛起,这口火腿承载的不仅是味道,更是荣华村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完)(段国春 高庆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