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有一个仅由3名工作人员组成的“袖珍”司法所,以其创新的“杠杆工作法”,在边境线上撬动着基层治理大格局,释放出远超自身规模的治理效能,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阿杆”司法所。
瘦麻杆的硬脊梁
“虽然我们司法所编制少,人又个个瘦得像麻杆,但自身腰杆必须硬。”这是打洛司法所所长姜雨寒常挂嘴边的话。他们知道,在这里,每一个矛盾纠纷的化解都可能关乎边疆的和谐稳定。
矛盾纠纷无小事,打洛司法所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视为生命线,工作人员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2024年3月,打洛村委会的岩某与玉某因宅基地边界产生争执。司法所工作人员没有简单劝和,而是协调自然资源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携带测量工具实地勘查,协理员小玉用傣语一句句翻译和解释。经过几个小时的实地测量和耐心调解,双方终于握手言和。
对社区矫正对象,打洛司法所坚持监管与帮教并重。曾因跨境违法犯罪被判刑,之后又获假释,在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的布朗族小伙小岩,在司法所帮助下逐渐从消沉中走出来,不仅收获了新的爱情,还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劳动致富,并且主动当起普法宣传员。“打洛司法所的管教会‘攻心’,让你不好意思再走歪路。”小岩的话道出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共同感受。
法治“款白”润边关
面对现代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打洛司法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社牛”属性,让法律服务在边境一线活起来。
“老李暴力讨债被拘留,这就是不懂法的后果。”在哈尼村寨的“法治夜校”课堂上,“法律明白人”阿达用哈尼语讲起真实案例。一边“款白”一边普法的宣传教育方式,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了“生活避坑指南”。
司法协理员小玉第一次站在中学的讲台上为学弟学妹讲述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专职人民调解员妃妃第一次解答法律咨询……大家在无数个“第一次”中体验着司法行政工作的独特价值。
此外,打洛司法所还创新建立“群众点单—司法所派单—专家接单”的法律服务链。居民老李深有体会:“去年想做生意咨询办证,一个电话打过去,司法所很快帮我对接主管部门解答,省心又高效!”
“迷你小船”变身“联合舰队”
打洛司法所主动融入全镇治理大局,借势聚力,变“独木”为“森林”。向上借力,积极主动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关键支持,将司法所工作纳入全镇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大盘统筹推进;横向联动,与平安法治办、派出所、妇联、乡村振兴、社会事业等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联管联控,遇复杂纠纷,司法所一召集,相关部门便迅速响应,各展所长,协同发力;向下扎根,把治理触角延伸至末梢,积极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定期培训赋能,使其成为发现隐患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法律明白人”岩叫2024年年底敏锐察觉一起婚姻家庭纠纷隐患,立即上报。司法所迅速介入指导,联合力量成功化解矛盾,避免事态升级。
法治灯塔照亮边境线
如今,打洛司法所的“杠杆工作法”已在边境一线生根发芽。不大的司法所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出门散步时,他们会遇到越来越多认识的人,有的是纠纷当事人,有的是来咨询过法律问题的人,有的是司法所的重点人员。写着“幸福打洛”四个大字的灯塔,照亮了大家的心。
打洛司法所正视自己的“小”,敢于想象自己的“大”,将自身定位为“支点”,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发挥专业优势、深化协同联动,将小小司法所打造成撬动多方力量的有力“杠杆”。
这根小小的“阿杆”,稳稳地撬起了打洛边境一线的和谐与平安,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祖国西南边陲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法治之花。(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