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麻街村,55岁的“铁杆烟农”杨洪富,用他40年的种烟经历和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诠释着新时代农民的发展之路。

杨洪富在查看豌豆地(11月3日摄)。
40年前,杨洪富最初仅种植烤烟2至3亩。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地的种植条件日益改善,他的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今年我种了80亩烤烟,最多的时候种过98亩。”杨洪富说,得益于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整地、理墒、起垄等环节均已实现机械操作,有效实现了“减工降本”。
除了机械化,杨洪富还积极学习新技术。他今年种植的80亩烤烟全部采用了膜下小苗技术,其中40亩还配套使用了滴灌技术。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烟农”,他对这项技术有着深刻理解:“根据我们这里的气候,膜下小苗需要适时早栽。它的优势很明显,病虫害少,叶片数量多,长势好,产量也高。今年我4月8日就开始移栽,烟株长势非常喜人。”
烟叶烘烤是决定品质的关键。杨洪富建了5座生物质燃料烤房,总烘烤能力可达100亩。他每年都参加烟草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每年都有新技术要点,必须经常学习,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淘汰。”
杨洪富表示,“烤烟不愁销路,从整地到移栽、烘烤,全程都有烟草公司技术人员指导。而且收购价格稳定,回款快,烟叶一交售,钱立刻到账,让老百姓心里踏实。”他计划明年继续稳定种植80亩。此外,他采用特色土地流转方式:烤烟季向农户流转土地,烤烟种植结束后再将土地归还,随后在自家的10多亩土地上种植豌豆和油菜,实现土地的高效循环利用。
如今,杨洪富家轿车、农用货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一应俱全。节假日里,他会和村民们一起到文化广场“打跳”娱乐;农闲时节,还会到周边地区游玩,享受生活。(完)
【纠错】 【责任编辑:柴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