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县幸福社区双拥公园开展“六一”关爱儿童流动服务。 黄彩莲 摄
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功探索“社区为本”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并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了站点难以覆盖的偏远村寨。如今,“流动儿童之家”服务队穿行于山间,队员们携带彩笔、画纸、安全教育道具和轻便桌椅,将“等客来”转变为“上门去”,正成为破解乡村儿童保护“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创新实践。
从固定到流动
破解服务落地难题
“过去是我们守着儿童之家等孩子来,现在是我们带着标准化服务包直接送到孩子身边。”文山州村(居)委会未成年人保护示范项目的一名驻点社工道出了服务模式的根本转变。
文山州村寨分散、来往交通不便,使得传统固定站点的服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以富宁县幸福社区为例,这个典型的城乡接合部社区虽然设立了儿童之家,但因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无法投入使用。“社区内没有固定场所可以开展儿童服务工作,孩子们放学后只能在路边追逐玩耍,而村小组内人车不分流,交通安全隐患极大。”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坦言。由于缺乏活动场所,很多孩子沉迷手机,留守儿童网络成瘾问题尤为突出。
面对困境,2023年起,文山州在多个社区试点流动服务,社工团队定期进村入寨,以灵活的流动弥补固定场所的不足,用专业的服务守护孩子的成长空间。
游戏中的保护课
让知识“活”起来
在富宁县幸福社区的中心公园,社工们正在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园趣味运动会。轻便桌椅一摆,彩带围出一个安全区域,跳绳、羽毛球、拔河绳等器材依次排开。不到半小时,50余名儿童就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我们不只是来陪玩的。”负责活动组织的社工解释道,“每个环节都融入了保护理念。”在身体认知游戏中,孩子们通过贴纸游戏学习隐私部位的保护;在情景剧中,他们学会区分好的接触和不好的接触,并勇敢表达拒绝。
在文山市西山社区,社工在走访中发现,村里低龄儿童常在不安全的区域玩耍,便专门设计了一堂“交通安全跳房子”课。孩子们通过游戏认识交通标志,学习安全通行规则。课后,一名小女孩拉着社工的手说:“我知道不能在路边追跑了,也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
在丘北县的一处公租房活动中心,课业辅导站每周定期举办儿童成长课,成了30余名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一名参与活动的儿童说:“以前作业不会做没人教,现在有社工姐姐帮忙,还能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这些流动课堂不仅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也让保护意识真正走进他们心里。据统计,通过流动服务的开展,项目点儿童的安全知识知晓率提升了35%,参与户外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的时间平均每周增加了3.2小时。
解码文山经验
四个关键词构建保护新体系
文山州的流动服务不仅是一场走村入寨的服务接力,更是一套逐步成熟的儿童保护体系。其创新价值体现在四个关键词:
可达——通过流动服务打破地理隔阂。利用公园、村小组活动中心、校园门口等公共场所“摆摊”开展服务,将服务半径延伸到传统儿童之家难以覆盖的偏远地区,让山村儿童不再因距离而失去受保护的机会。
活化——创新知识转化机制,将专业保护理念融入儿童语言。通过趣味运动会、“交通安全跳房子”、情景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游戏体验,让孩子在参与中理解、在快乐中记忆。
协同——构建多元主体共护网络。形成“社工+志愿者+基层党委+学校”的协同机制,流动服务前与社区报备、与乡镇沟通,活动中组织家长协同看护,活动后联合志愿者整理物资,共同筑牢保护防线。
内生——建立儿童参与机制,促进从受助者到主导者的转变。通过积分制、儿童骨干培养等方式激发儿童参与热情。在砚山县夸溪村,一名从2022年起持续参与活动的男孩,从最初性格内向成长为了能组织墙面彩绘、管理物资的“小领袖”:“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让我觉得我能行,我也能为村里做更多事。”
从创新到常态
流动服务的机制化探索
如今,文山流动服务已从零星试点走向机制化运营,大部分站点形成了季度定主题、月度有排期、定期评估的工作规范。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观察记录等方式,团队从服务覆盖面、满意度、服务效果、组织管理4个维度进行持续评估优化。数据显示,流动服务开展以来,已累计服务儿童1.2万余人次。
未来,服务内容将从现有的娱乐、课业辅导、安全知识课堂、社会情感课程等服务,拓展至心理支持、网络保护、家庭教育、生理课等更多维度,推动“流动+固定”服务模式深度融合,让儿童之家“动起来”的同时,更让优质服务留下来。
从山路到操场,文山社工用脚步丈量着儿童保护的半径。这场让儿童之家“动起来”的实践,不仅是对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对“一个孩子都不能少”承诺的坚实履行。随着更多“流动儿童之家”走进千村万寨,文山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答卷正变得更加完整、更加温暖。(文山州社会工作促进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