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山市龙陵县龙新乡,烟叶种植曾面临“分散种植管理效率低、技术断层用工难”等问题。近年来,龙陵县在落实科技驻点指导、产业补贴政策、全流程服务保障的基础上,以烤烟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创新组建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5支专业化服务队伍,通过“任务量化到队、责任明确到人、时间精准到天、标准严格到位”的闭环管理机制,构建起“全链条协同、各环节专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传统烟叶产业迈向现代化。
腊勐镇专业植保队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6月20日摄)。刘燕摄
机械化赋能,从“费力”变“省力”
近年来,在行业补贴与合作社自筹资金的双重支持下,龙陵县累计配置各类农机193台(套),成功改造验证6种多功能复式一体机,全部配备给机耕专业队。这支“铁牛”队伍严格按照农时作业:每年11月中旬启动烟田冬耕,为土壤“蓄能”;次年3月完成旋地起垄,为覆膜移栽打好基础。
近3年,龙陵县累计投入机耕补贴153.43万元,为2.86万亩烟田提供专业化机耕服务,覆盖主要烟区。“新型自走式移栽机很实用,不仅能深栽烟苗,还能同步完成补水、补肥、施药,一亩地能节省2到3个人工。”平达乡种烟大户杨向达说。据测算,机械化移栽使每亩成本降低约30%,烟苗根茎类病害发生率下降10%左右,既减轻了烟农劳动强度,又提升了烟叶质量。
专业化培育,从“粗放”到“精细”
“专业队伍的关键在于‘人’,队员上岗必须过‘三关’:烟叶种植形势讲清楚,让大家懂政策、明方向;生产技术培训到位,让大家掌握技能、熟练操作;健康体检保障到位,让大家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龙陵县顺源烤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茂道出了龙陵县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关键。
目前,龙陵县72名植保队员分驻9个种烟乡镇,从烟苗移栽到采烤结束,根据烟株不同生长期的病虫害特点开展“靶向防治”,构建起“全域覆盖、精准防控”的绿色防控体系。烘烤专业队围绕“一降一减一提”目标,通过“防烤青、防烤黑、防烤坏”等精细操作,将烟叶烘烤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此外,龙陵县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替代,建成生物质燃料烤房357座(占全县在册烤房的17%)和电能烤房175座,年均可替代燃煤2375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使烟叶烘烤品质更加稳定,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镇安集中分级点分级队查看烟叶分级质量(8月19日摄)。刘燕 摄
便民化服务,从“费心”到“省心”
针对山区村组分散、烟农交售不便的实际,龙陵县创新推行“站外分级、集中运输、代表交售”模式,实现烟农“家门口分级、零跑腿交售”。数据显示,该模式推行后,烟农平均交售时间缩短60%,烟站集中分级压力减轻30%,实现了烟农减负与效率提升的双重效果。
如今,5支专业化队伍已成为龙陵烟叶产业的“主力军”,不仅推动全县烟叶生产实现“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制度化运行”,还有效缓解了农业产业“用工难、用工贵”的普遍问题,带动烟农种植积极性同比提升15%。
据统计,专业化服务覆盖的烟田亩均效益较传统种植提高约10%,“90后”“00后”青年种烟户达256户,累计培育职业烟农1080户,让更多农户在产业链上实现稳定增收。小小的“金叶子”,正成为龙陵县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金钥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