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9/14 09:18:24
来源:云南日报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食用菌产业发展——“云菌”加速走向现代化

字体:

  清晨,位于嵩明县的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内,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菇房里雾气氤氲,一朵朵金耳像金色绣球般探出头来,墙上的智能屏幕上,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实时显示。“过去种金耳只能靠天吃饭,如今靠着数字化设备即可对其进行管理。”厂房内的工作人员说,这里的产能已达到日产金耳鲜菇15吨,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地,以及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

  曾经“千金难求”的珍稀野生菌,如今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这背后,是云南在食用菌领域以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用新质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生动实践。

  云南素有“野生菌王国”之称,已知种类占全国的90%以上。202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19.41万吨,总产值突破472.49亿元。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云南正通过科技赋能让“靠天吃饭”的产业走向现代化。

  在云南菌视界的生产车间里,公司董事长李荣春指着正在培育的菌包向记者介绍:“依托云南省特有的金耳种质资源,我们成功选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厂化金耳新品种,研发配套栽培技术,并建成全国首个金耳工厂化栽培基地,年产量从100吨提升到了1000吨。”使用自主研发的智能温控系统,菇房昼夜温差可控制在±0.5℃,生长周期从90天缩短至40天。

  科技赋能不仅改变了产品供给,也让农户分享了产业红利。公司在花卉示范园区流转土地250亩,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50人就近务工,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至5万元。

  “我们不仅解决了产量问题,还延伸了价值链。”李荣春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研发出金耳挂面、鲜炖羹等新产品,还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大基因等科研机构联合研发基因组育种和深加工项目,让金耳从一道食材逐步变成集食品、保健、医药于一体的产业资源。

  产业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生产端,也体现在流通端。从山野珍馐到餐桌佳肴,新质生产力正推动“云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2024年,全省食用菌出口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超过1万吨,创汇6.65亿元。

  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人声鼎沸、货车来来往往,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当天的菌类价格。“过去菌子买卖价格混乱,现在我们通过采集1200多户商户的交易数据,形成价格指数发布,市场透明度大幅度提高。”交易中心党支部书记成爱丽介绍,2023年,这里在全国率先推出野生菌价格指数,覆盖20余个主流品种。此举不仅让采购商心里有了底,也让云南逐渐掌握了行业定价权。

  同时,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还建成全国首个市场内食用菌检测中心,联合科研院所组建专家团队,对毒菌进行分级筛查,21年保持了毒菌零流出。2024年,木水花交易额突破120亿元,直接带动23万人就业,辐射600万菌农增收。

  科研力量同样成为产业发展的坚实支撑。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近10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50余项,开发70多种新产品,制修订国家和地方标准25项。其建成的云南省食用菌全产业链科技示范园区,不仅具备研发、检测和加工能力,还面向公众开放中国野生菌博物馆,收录标本逾4万份,成为产业发展与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随着云南省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云菌”正以越来越多元的形态进入千家万户,线上直播间里,黑标主厨等本土品牌的羊肚菌汤包成为热销商品;商超货架上,云南菌菇火锅底料走俏;节庆活动中,见手青啤酒、可乐受到年轻人追捧……云南省食用菌产业正不断衍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当云南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云菌”将香飘更远。(记者 王璐瑶)

【纠错】 【责任编辑: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