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群中活跃着数万名流动党员。如何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去年以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系统施策、强化工作协同,探索组织不断线、教育不掉队、服务不缺位的破题路径,推动流动党员成为跨越城乡的“红色纽带”。
流入流出协同管理 让流动党员找到家
暑假期间,景洪市告庄西双景景区入口处,“红旅驿站”流动党员登记窗口人来人往。从各地前来景洪经商的党员,在这里登记报到后,即被纳入当地党组织管理序列。
为破解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地的问题,云南省协同管理流入流出,依托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构建起流动党员“全域摸排—动态跟踪—精准管理”闭环体系。
动态摸排清底数,全省每年按照“支部拉网排查、党委协查、档案核查,原党组织查找、流动党员互找、网络帮找”的“三查三找”工作法开展流动党员全覆盖摸底排查。同时,会同社会工作、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共享、身份核查比对协作机制,及时掌握新就业群体、农民工中流动党员情况,指导督促他们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
应建尽建党组织,结合工作实际,在流动党员人数较多、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省级依托驻京机构成立12个支部,使在京流动党员异地有“家”;指导劳务输出大市在浙江、广东等地依托流入地园区、行业协会等设立流动党员党组织80多个,将5000余名流动党员纳入管理。
双向共管破壁垒,全省建立起流出、流入地党组织协调联动机制,同步负责流出流入党员报到对接、日常管理、回引培养等具体工作,实现流动党员双向管理、信息双向反馈。
线上线下协同教育 让流动党员学到位
把党课搬出会议室,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面对流动党员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碎片化的难题,云南省坚持线上线下协同教育,让流动党员学得到位。
云端课堂精准投送,全省发挥“智慧党建”优势,运用“云岭先锋”App适时精准推送学习内容,让远在他乡的流动党员通过手机端实时、便捷参加学习,并通过在线视频等形式组织开展交流研讨,重大事项征求流动党员意见。
实体课堂按需开讲,全省突出抓好阵地保障,建立1248个县乡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按照行业相近、务工时间相同等原则编网建格,采取“小型、灵活、就近”的方式开展线下集中学习。指导流动党员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商圈、楼宇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活动联办、组织生活联过。2023年以来,为流动党员讲授党课1000余场次,9.2万余人次流动党员参加了集中学习。
家里家外协同服务 让流动党员安下心
在浙江省务工的彝良老乡暖意融融,彝良县组建的“金融服务先锋队”千里奔赴浙江,为他们异地办理“乡情贷”,助力家乡流出党员在异乡创业增收。
为将刚性管理转化为柔性服务,云南探索家里家外协同服务,构建全方位保障网,让流动党员安得下心。
一方面,健全对接帮扶机制,全省采取党员干部挂片、村(社区)干部包户等方式,定期收集流动党员及其家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做到长期问题长期关注、突发困难立即介入。2024年以来,全省共走访慰问困难流动党员2200余人次、帮助家庭办实事1600余件。
另一方面,在流动党员党支部推行“1+X”联系机制,每名支部委员联系5名以上流动党员,每名流动党员联系5名以上外出务工群众,做好流动人员的团结凝聚和联系服务工作。2023年以来,流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共帮助外出务工群众解决困难问题1200余个。
故乡他乡协同发力 让流动党员干出彩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撒营盘镇,党员关茂宗看好投资前景,返乡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回到熟悉的家乡创业看似简单,但资金、技术、场地等问题,哪一项都十分棘手。”关茂宗的朴实话语,道出流动党员的共同心声。“所幸,不仅党组织为我找来导师,一对一进行技术指导,村里还帮我流转了20亩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如今,关茂宗的产业基地欣欣向荣,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近就业。
近年来,云南省深化实施“回引计划”“归雁工程”,鼓励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就业,助力家乡发展。通过健全作用发挥机制,设立“党员先锋岗”、成立志愿服务队,引导流动党员带头服务群众、合法经营、发挥作用。同时,发挥流动党员眼界广、信息灵、渠道多的优势,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带1名群众就业、提供1条致富信息等“六个一”活动,推动流动党员在异乡发光发热的同时,不忘反哺家乡。2023年以来,流动党员共为家乡协议引资近2亿元,帮带群众择业就业13.2万人次。(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