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9/11 17:36:33
来源:新华网

全球南方视角下的丽江故事

字体:

《印象·丽江》实景演出现场(9月8日摄)。新华网发(徐俊 摄)

  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期间,部分外宾走进丽江参访,欣赏自然风光,感受民族文化。鲜活的观察、真诚的对话,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相聚在丽江,找到共鸣,交流发展的故事。

航拍丽江地中海国际度假区(9月8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与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地进行文化和贸易交往的重要通道。而丽江自古便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通道,有“滇西北商业重镇”之称。勤劳、善良、勇敢的丽江人披星戴月,依托灿烂的历史文化、天生丽质的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业兴、百业旺,绿色工业、特色农业和优质旅游业齐头并进。

航拍丽江蓝月谷(9月8日摄)。新华网发(徐俊 摄)

  在丽江,很多时候还未到达景区,就已在画中。本地人和游客都共享着这份“松弛感”。

  丽江地中海国际度假区是此行住宿的地方,去往这里的玉泉路,两旁有雪山、草甸、杉林、湖泊相伴,是丽江当地人经常会露营、骑行的地方,也是游客们前往白沙古镇、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由之路。外宾们在车上便纷纷拿起手机透过车窗拍照,阿富汗萨哈尔对话中心主任法扎尔·拉赫曼·奥里亚说:“这里空气清新,山川和湖泊都美不胜收,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生活非常繁荣。”

  2024年丽江接待游客8064.33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丽江接待旅居游客14.5万人次,消费金额约7500万元。近年来,“舍不得的丽江”成为丽江从“旅游”向“旅居”迭代升级的响亮名片。丽江市的旅居产业现已涵盖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度假旅居、养老旅居、医养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7大业态。

  在去往玉龙雪山的观光火车上,贝宁民族报社长阿穆苏·科乔·侯埃莱特·保罗十分兴奋:“这简直太棒了!透过玻璃可以沉浸式欣赏美景!”这是他第三次来到中国,他说每一次都能看到积极的变化,“我想这是即使要转很多趟飞机,我还是会再来的原因。”

  今年2月,这趟观光火车开通运营,连接起丽江古城与玉龙雪山5A级景区。列车侧窗使用电动可调变色玻璃,在带来更好视野的同时,也能够抵御紫外线,为丽江旅游增色不少。

  在玉龙雪山云杉坪,斯洛文尼亚“国际主义者”媒体平台总编辑瓦妮娅·卡芙契奇除了自拍,也不停邀请游客加入到她的镜头当中。“这里尊重自然,本地人和游客都能共享美景,同时带来旅游收入。我们之前已经在斯洛文尼亚的门户网站上发布了很多关于中国、关于云南的故事,我想我会继续分享。一些欧洲国家对中国的认识还不够多,媒体更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做传播者,打开互联互通的窗口。”

  “舍不得的丽江,忘不了的古城”,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外游客争相奔赴的“诗和远方”。

航拍木府博物院(9月8日摄)。新华网发(徐俊 摄)

  在丽江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木府(原木氏土司府衙署)中游览,外宾们不仅被恢宏的建筑风格吸引,也细细聆听着这个民族过去的故事。

  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藏品来看,木府都体现了各族人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离不开历代木氏土司倡导的开放包容的治理理念。在统治滇西北近500年间,木氏土司在滇、川、藏交界地带的多民族聚居区实行开放、包容、和合的政策,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融合。

嘉宾合影留念(9月8日摄)。新华网发(徐俊 摄)

  如今,丽江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汉、纳西、彝、傈僳等48个民族,各民族互信、互尊、互助,不同文化百花齐放。马来西亚国会议员、区域策略研究所主席李健聪说:“听了木府的故事,包括之前看到的《印象·丽江》演出,我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文化的多元性,各民族和睦共处,给世界带来和而不同的启示。”

丽江黑龙潭视角看玉龙雪山(资料图)。新华网发(马登科 摄)

  丽江古城之所以能长久地保有魅力,也正是因为它的“变”,世界文化遗产在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人文色彩:云南农信给予专项债券和贷款支持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系统性保护古城的同时,基础设施也得到提升改造;东巴古籍经数字化后走向世界,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本;每晚8点丽江古城大研纳西古乐会音乐准时响起,与民谣交相辉映;制作东巴纸、学写东巴象形文字、体验一场纳西族婚俗等非遗体验项目等成为游客的打卡项目。

  墨西哥参议院亚太委员会主席耶德科尔·波列文斯基·古尔维茨表示,丽江历史悠久,她对当地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脱贫攻坚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示赞赏。纳西东巴象形文字与墨西哥的玛雅文字有许多相似之处,令人倍感神奇。“中国有太多值得向世界展示的宝藏,而丽江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和中国向世界展现的窗口之一。”

外宾写下美好祝愿(9月8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低纬度、高海拔的丽江,拥有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如今,花卉产业已成为丽江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的代表。从种植到销售,从采摘到打卡,当地将“美丽产业”转化为“幸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外宾在丽江古城拍照(9月8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外宾们一边徜徉于花田之中,一边购买着鲜花附加产品。这座占地1100亩的“鲜花工厂”四季产花,主要以种植高端玫瑰鲜切花、彩色马蹄莲为主,其中种植玫瑰鲜切花34万平方米,彩色马蹄莲1万平方米。园区自2020年8月投产至今,产出鲜切花近1亿枝,产品主要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日本、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园区工人绝大多数是周边村庄的纳西族、白族、彝族等各族村民,每天有300余人在园区务工,人均月收入4000元,最高的务工人员月收入可达7000元。如今,通过不断创新业态发展,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逐渐成为丽江新的旅游名片,“花花世界”成为丽江各族群众奔赴幸福生活、同外界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外宾在丽江玉龙雪山观光火车上拍照(9月8日摄)。新华网发(徐俊 摄)

  丽江市委书记浦虹在此次论坛的媒体智库沙龙活动上说:“我们真诚期望各位媒体朋友、智库专家,发现好丽江、讲述好丽江、传播好丽江,为全球南方国家回答好‘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守住绿水青山’‘如何在开放包容中推动文明对话互鉴’‘如何在守正创新中谋求发展振兴’这三个问题,贡献一份源自中国基层的丽江智慧、丽江方案。”

  历史与未来,保护与发展,守正与创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些都是丽江在发展中持续探索的问题和实践方向。这份经验不仅是丽江的、云南的、中国的,也应与全球南方国家共享。(罗春明 丁凝)

外宾在木府博物院合影留念(9月8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外宾在木府博物院游览、自拍(9月8日摄)。新华网发(徐俊 摄)

外国嘉宾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参访(9月9日摄)。新华网发(刘东 摄)

【纠错】 【责任编辑:范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