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大局,积极探索“以工代赈”机制,将其作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助推其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期,走进巧家县炉房乡草莓种植产业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施工现场,分拣集散中心钢架结构已初具规模,打深水井的工人操作设备钻探,压路机在道路上穿梭……该项目于2025年4月开工,总投资1029万元,虽受雨水天气影响,但仍高效推进,预计8月底完工,9月投入使用。项目涵盖2座共400立方米草莓冷库、1200平方米分拣集散中心、2000亩钢架大棚主体、15000米灌溉主管等8项内容,建成后将为4000亩草莓种植提供全产业链支撑,这不仅解决草莓保鲜、运输难题,还将衍生出冷库管理、分拣包装等30多个固定岗位,实现“建设岗位”向“产业岗位”转化。
航拍巧家县炉房乡草莓种植产业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8月14日摄)。李仁念 摄
在“以工代赈”模式推动下,该项目建设与群众增收相互促进。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吸纳217名当地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257.31万元,占项目资金的25%。其中,112名重点人群共获收入127.11万元,占劳务报酬总额的53.03%,包括102名脱贫户、5名“三类对象”、5名其他重点对象等,精准覆盖需帮扶群体。在炉房社区石丫口片区草莓种植基地里,来自炉房乡底里村的村民李发金夫妇正在大棚里劳作,“我和媳妇在草莓基地务工快两年了,每月合计收入8000多元。”李发金说,“以工代赈”项目让他们实现“务工顾家”两不误。
草莓冷库建设现场(8月14日摄)。李仁念 摄
除炉房乡的实践外,2025年,巧家县全县规划的“以工代赈”项目“多点开花”,涵盖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中央定点帮扶、水电移民后扶等领域,涉及道路硬化、安全饮水、产业配套等与群众生活相关的建设内容。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已批复“以工代赈”项目28个,总投资4.13亿元,开工率100%,项目累计吸纳当地群众务工3309人,其中重点人群1993人,发放劳务报酬1849.58万元。
村民在“以工代赈”项目点务工(8月14日摄)。李仁念 摄
为确保“以工代赈”不走过场,巧家县还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创新“招投标+劳务队”模式,在各村(社区)组建道路、建筑、水电等专业劳务队,让本地劳动力“有组织、能参与”;将“重点人群务工占比不低于50%、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25.15%”作为刚性约束写入每份项目合同;推行县直部门每周调度、分管领导每半月调度机制,县“两办”督查室、县纪委监委等部门每月深入一线督查,确保项目进度不拖延、资金监管不缺位。
村民在“以工代赈”项目点务工(8月14日摄)。李仁念 摄
“水电移民后扶”项目中,移民群众参与安置区道路、供水工程建设,既获得收入,又熟悉新家园基础设施;“和美乡村示范创建”项目里,村民修建文化广场、改造人居环境时,同步提升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全县“以工代赈”项目中,超60%的建设内容直接服务于特色产业发展或人居环境改善,为后续乡村振兴筑牢基础。从炉房乡草莓基地到全县各地建设现场,巧家县以“以工代赈”项目为“点”,串联起促进就业、带动增收的“面”。(完)(张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