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针对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以“白鹤滩干部课堂”为载体,常态化开设“一把手课堂、青苗课堂、银发课堂”三大特色班次,针对领导干部、青年干部、退休干部三类群体精准施教,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覆盖全面,形成“育苗—强基—传承”的全链条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效,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分类施教构建“分层+定向”培养体系
针对干部队伍结构特点和成长需求,巧家县创新打造“三类课堂”,破解传统培训“一锅煮”难题。巧家县聚焦100余名乡镇、部门“一把手”,围绕政治能力提升、战略思维培养等设置专题课程,推行“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每月安排1至2名领导干部结合分管工作讲政策、析案例、解难题,带动形成“关键少数讲给关键多数听”的示范效应。
针对28岁以下年轻干部实施“墩苗计划”,巧家县创新“理论授课+实操模拟+辩论竞赛”三维教学模式,设置公文写作、应急处突等12类实务课程,通过乡村振兴实景课堂、项目一线“岗位练兵”等方式,推动349名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学真本领、练硬功夫。
此外,巧家县建立“银发人才库”,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围绕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旅融合等专题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收集离退休老干部建言献策意见建议35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理论+实践”的双向赋能平台
巧家县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桎梏,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场景。在师资配置上推行双轨并行,以“专家智库+本土讲师”为核心,举办专题讲座12场,同步培养8名本地业务骨干担任党校“兼职讲师”。
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实战导向,“一把手课堂”开展“白鹤策论”环节,围绕交通枢纽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课题开展头脑风暴,形成工作专项建议;“青苗课堂”创设“白鹤夜话”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检验年轻干部能力提升成效;“银发课堂”创新“银发献策”环节,积极建言献策,助力县域决策科学化。
在教学方式上推进案例教学,采用“讲解+讨论+互动”三步教学法,组织学员开展结构化研讨、个案分析,形成“带着问题来—围绕问题学—回去怎么干”的培训闭环。目前,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爱心超市助力基层治理等3个方面的案例教学课已经初步成型。
健全闭环机制形成“培育+转化”的全周期管理链条
巧家县建立“三单三库”跟踪问效机制,推动教育培训成果有效转化。通过建立“课程质量评估单”,对领导干部授课内容、课堂效果等设置4类16项评价指标,将评估结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倒逼授课质量提升,2025年学员满意度达98.7%;通过建立“学员成长跟踪单”,对年轻干部实行“一人一档”纪实管理,综合课堂表现、实践成果等指标,动态调整中青班培养人选,已有10余名表现优异者被纳入科级后备干部库;通过建立“建言办理反馈单”,对老干部提出的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建议实行“清单化”管理,建立“收集—交办—督办—反馈”闭环机制,并通过座谈交流、上门汇报、线上答复等方式,及时向老干部反馈意见建议办理动态、办理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接受老干部评估监督,做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执行”。
通过系统化构建干部教育培养体系,巧家县实现了干部能力素质与县域发展需求的双向奔赴。下一步将深化“三类课堂”品牌建设,持续完善“教、学、用”一体化机制,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完)(宋国兴 袁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