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咖啡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但是,目前云南咖啡产业仍存在上游种植环节标准化程度不高、中游环节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下游环节品牌建设滞后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制约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瓶颈,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云南省市场监管局”)抓住“提质”这个关键点,以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要素,促进全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助推云南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计量工作的基础支柱作用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将计量工作深度融入云南咖啡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通过提供全面、精准的计量测试服务,推动咖啡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咖啡质量基础与产业服务)、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等机构,云南省构建了涵盖种植、加工、仓储的全链条计量检测体系,并推广远程校准服务,使咖啡加工企业可实时获取设备校准数据,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云南省还通过开发萃取率、溶解度等加工环节的在线监测设备,提升咖啡精深加工率,支撑产业附加值提升。
依托澜湄计量合作机制,云南省向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输出咖啡种植加工计量技术,如土壤养分检测、病虫害预警系统等,巩固区域产业枢纽地位。
同时,云南省市场监管局不断推进计量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云南省咖啡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重点从种植、采摘、精深加工等方面开展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深度介入咖啡品控和品牌建设全过程,并根据消费者对风味指标的精细化需求推动感官计量实验室建设,实现口感参数量化分析。
充分发挥标准工作的引领“导航标”作用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坚持“标准先行、质量筑基”,以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咖啡从“田间原料”向“国际品牌”蝶变。
聚焦咖啡全产业链短板,云南省市场监管局构建覆盖种植、加工、检测、溯源的“四位一体”标准体系,主导制定《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普洱咖啡》《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保山小粒咖啡》等23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细分咖啡品种、加工工艺、风味特征等关键指标,实现“云南产”到“云南标”的跨越。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将标准深度嵌入咖啡产业各环节,以标准化推动规模化、精品化、品牌化转型。在种植端,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小粒种咖啡 第3部分:种植管理》,明确种植园环境条件、咖啡园开垦、定植等技术要求,推广咖啡标准化种植;在加工端,制定《小粒种咖啡 第4部分:生豆初加工》,规定了小粒种咖啡初加工条件、果实采收、鲜果加工等内容;在品牌端,实施“云南咖啡”区域公共品牌认证制度,对符合标准的企业授权使用统一标识,推动“保山小粒咖啡”“普洱咖啡”等5个地理标志产品走向高端市场。
此外,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共建机制,凝聚产业发展合力,加大科技标准联动,惠及全省90%以上的咖啡产区。
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工作的信任传递“通行证”作用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把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作为推进咖啡等高原特色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推动强企强链,扩大认证影响。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不断加强咖啡产业认证服务供给,2025年上半年全省咖啡产业共有绿色食品认证证书58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66张,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持续推广“咖啡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实现从种植端到消费端的全流程数据上链,提升国际买家信任度,助力2024年云南咖啡出口量同比增长358%,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52.1%。
充分发挥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合规“守门员”作用
依托绿色资源产业优势,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在咖啡主产区普洱市、保山市建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咖啡质量基础与产业服务)”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咖啡品质与安全)”,以协同创新的方式,产、学、研、管一体化推进云南咖啡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助力搭建云南咖啡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快车道。
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咖啡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建立5个咖啡农残检测方法,夯实咖啡检验检测能力,取得419项检验检测资质,并联合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建立咖啡豆成熟度筛选标准、水分含量检测等技术规范,对咖啡豆瑕疵率、烘焙均匀度等关键指标进行自动化检测,推动精品咖啡率提升。
重点实验室实现咖啡检测标准和参数覆盖率达97.8%,并依托金质咖啡实验室和SCA咖啡感官认证实验室,开展咖啡生豆及相关产品检验检测、杯品打分。近五年来,该实验室累计完成咖啡及其制品检验2000余批次。
下一步,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促进质量升级、品牌发展、价值跃升,做精、做强云南“土特产”大文章,以强有力的质量技术支撑促进云南咖啡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