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5/14 11:59:24
来源:新华网

以“水”为媒 融通育人 云南水职院思政创新成果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字体:

  近期,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入选名单。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云南水职院”)《实施“六联六融”机制,共绘校地育人同心圆》进入2025年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典型案例名单。

航拍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校园风光(3月17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云南水职院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以“水”形成了鲜明特色,通过“六联六融”机制让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入选也标志着该校在思政教育创新中取得了实效。

  红为底色 水为特色

  何为“六联六融”?即在一体化工作平台上联建,推进领导机制相融,构建校地共同体;在思政课程建设上联同,推进课程育人融合,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在红色资源共享上联动,推进文化育人融通,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在西畴精神践行上联合,推进特色育人融汇,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在乡村振兴服务上联手,推进实践育人融入,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在教学基地建设上联结,推进思政育人融促,培养建功立业新人。

模拟电站实训室内,老师给学生讲解电站相关知识(2022年11月24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水”除了贯穿在云南水职院的专业教育中,也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据了解,在实施“六联六融”机制过程中,该校打造了“红为底色、水为特色”的思政育人品牌,充分发挥全省水情教育基地作用,将水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整体规划设计,通过“开学第一课”、新入职教师“第一讲”等开展沉浸式教育,培养师生深厚的水文化情怀。

  此外,该校紧紧围绕水利行业特点,将水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坚定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爱水护水意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园内,老师带领学生在大坝旁学习理论课(2022年11月24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在红色教育方面,云南水职院充分利用属地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文化,通过红色文化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与此同时,该校以“培根铸魂红色马院”为主线,组织师生前往石龙坝、白鹤滩、滇中引水等重大水利工程现场,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治水思路和工匠精神,强化“红为底色、水为特色”的育人品牌。

  相互哺育 开展带着“爱”的思政教育

  西畴县是云南水职院的乡村振兴帮扶县,西畴县人民曾经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勇于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闯出一片生存发展的新天地,形成了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该校多次组织师生深入西畴县,学习领会西畴精神。

  西畴精神激励着青年学生成长,引导和帮助他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与此同时,他们也践行着西畴精神,用爱心与信念服务着乡村振兴。据介绍,云南水职院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积极配合学校与西畴县“校地结对帮扶”推动乡村振兴行动。在该校乡村振兴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深入西畴县乡村,开展课题调研、红色寻访、特色支教,以及传承非遗、师生消费助农、师生直播带货等实践活动。

  2024年9月,西畴县的5000亩猕猴桃进入了成熟期,为了尽快帮助当地销售以猕猴桃为代表的农特产品,云南水职院设立了西畴县农特产品专柜,并由数字经济学院组织师生直播团队,专门在线上销售西畴县农特产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此外,该校还曾为农户开展直播带货培训,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除了助推产业发展,云南水职院还奋力推进“扶智”工程,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分层分类培训的“三名”工程,以重点帮扶中职学校和薄弱中小学校为突破口,以校长治理能力提升为主线, 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落脚点,点线面结合,打出了一套边疆民族地区强师赋能的组合拳,着力构建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校地联建 思政教育促进育人取得实效

  云南水职院在校内设立国防教育展厅、学生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党建书屋、党建思政教育基地、射击馆等5个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并与富民县资源共享,组织富民县中小学生到校内参观学习,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也是该校培育校地联建共建互促育人品牌的缩影。

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内的一处荣誉墙(2023年5月31日摄)。新华网发(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 供图)

  据悉,为丰富思政教育教学资源,该校在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富民县博物馆等地挂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的平台作用。

  而“六联六融”机制也把“一校两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联系起来,构建了高校与属地和乡村振兴帮扶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新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一校两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赋能了乡村振兴。

  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校将依托自身独特办学优势,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帮扶地实践育人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与学校水文化教育基地、党建思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青春健康教育基地等紧密融合,丰富和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入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罗春明 柴静 徐华陵)

【纠错】 【责任编辑:范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