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托管磨憨镇后,昔日的边境“通道”正加速蝶变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产业新高地和开放前沿。昆明以“再造一座新城”的魄力,一系列围绕“跨区域协作、央地合作、东西联动”的创新机制在此落地生根,不断破解边境地区发展瓶颈,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注入强大动能。
远眺磨憨 (资料图)。
机制创新:“一盘棋”统筹 激发内生动力
磨憨地处中老经济走廊关键节点,是中老铁路入境第一站。为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昆明市托管磨憨后,打破行政壁垒,以前瞻视野和系统思维,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制度协作新格局,旨在激发这片热土的内生动力。
面对昆明自身发展空间受限与磨憨发展要素不足的现实,昆明构建“1+2+N”跨区域协作机制,市级层面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以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为两大重点产业协作园区,推动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将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项目优先向两大产业协作园区集聚。
同时制定《昆明市重点产业协作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建立起税收、经济指标、招商引资成果等利益共享与核算机制,有效变“同质竞争”为“合作共赢”,调动各区县参与磨憨建设、引导产业落地的积极性。目前,昆明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等招引41个项目落地磨憨,计划总投资超11亿元,涵盖轻纺、机电、商贸等领域。其中,五华区投资2.92亿元建设的跨区域产业协作五华产业园,采取“工贸并重”模式,项目将于2025年6月底竣工。
此外,昆明市还推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综合保税区与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在产业、招商、政策、平台、服务上全面协同,通过政策叠加、资源共享、流程优化,提升整体营商环境和产业承载力,为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高效转移提供便利。
央地携手:“主力军”担当 注入强劲动能
为破解磨憨建设资金、技术、人才短板,昆明市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为磨憨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3月,中国中铁出资5亿元,与昆明市共同增资扩股云南磨憨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打造为磨憨开发建设的主要平台公司。
中国中铁构建“北京统筹、昆明衔接、磨憨落实”的高效管理体系,发挥投融资、规划、设计、建造全产业链优势,组织旗下11家三级公司、投入450余名管理人员和2900余名作业人员深度参与磨憨建设。截至目前,中国中铁在磨憨已中标37个项目,合同额达56.82亿元,高效推动了南坡跨境产能合作园、火车站站前广场、磨憨中学、口岸提升改造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央企的深度参与,为磨憨快速拉开城市框架、提升承载能力、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东西协作:“上海经验”赋能 拓展合作广度
在磨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沪滇协作机制也迈向更深层次的产业赋能。昆明市与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深化合作,将上海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与云南的区位、资源优势紧密结合。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建成了约28万平方米高标准产业园,成为沪滇产业协作的龙头项目,目前已吸引30余家企业入驻。同时,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磨憨建设跨境服务中心,将先进的园区开发运营经验引入边境一线,提升磨憨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
昆明市还积极与上海市松江区、浙江长兴经济开发区等东中部11个发达地区园区签订结对合作协议,在产业协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吸引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赴磨憨考察洽谈,为产业转移搭建了桥梁。
成效初显:口岸新城崛起 辐射能力增强
在创新机制和多方协作的强力推动下,当前,磨憨投资建设高速增长,托管以来至2024年底,磨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百亿元,2024年固投同比增长超100%,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南坡国际产业示范园(资料图)。
在磨憨沿边产业园区,南坡国际产业示范园开园后,市场主体从2022年底的3393户增至2025年一季度的6214户,吸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中药材加工等产业项目落地,多元化产业格局初具雏形。
中老铁路磨憨站(资料图)。
如今,中老铁路“黄金通道”作用日益凸显,磨憨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公路口岸货车验放时间缩短至4分钟,日均通关量由360辆增至900辆以上;铁路口岸通关时间压缩至2-5小时。2024年磨憨口岸(含磨憨铁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928万吨,出入境人员达238万人次,较托管前大幅增长,国际物流枢纽地位不断巩固。
磨憨公路口岸(资料图)。
以国门、南坡、站前三大片区为支撑的城市框架现已基本成型,“三横三纵”交通路网加快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里人口从托管初的2万人增至4万人,国门商贸街、中铁站前广场等建成运营,现代化口岸城市形象初步显现。
此外,昆明创新“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机制,主城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下沉,6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昆明托管磨憨,不仅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的有力探索,更是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昆明有效整合了央地、东西部、区域内各方资源,为边境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