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9/12 21:16:48
来源: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用实践回答》丨百年云大 风正劲

字体:

  新蓝图辉映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新实践回答新时代。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推出系列理论故事节目“用实践回答”,让新思想、新理念与百姓面对面,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百年来,云南大学恪守“自尊、致知、正义、力行”校训,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始终与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追求真理、致力创新、强国富民的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励精图治、潜心办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让我们跟随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李雪章的脚步,一起走进云大的百年风华,探索这里的日新月异。

  用好档案史料 讲好校史故事

  走进云南大学校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浮雕上刻画的是云南大学从东陆校区到呈贡校区百年发展的历史变迁。浮雕设计融合云大特色的理科三馆建筑元素与书籍造型,营造出学术殿堂的氛围,展现着新时代新云大的辉煌风采。

  “为了给参观者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云南大学校史馆在设计上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据云南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刘兴育介绍,参观云南大学校史馆,就如同穿越历史,这里用图片和文物将1923年到2023年这一百年的历史很好地呈现出来,展现了一代一代的云大人为了云南大学的建设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刘兴育于1998年调入党史校史研究室工作,撰写了许多关于云南大学的文章。在他的笔下,学校的历史变成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和场景。

  2014年,刘兴育退休后仍凭着一腔热爱继续投入校史研究。他深切体会到,云南大学越来越重视和发挥校史在教书育人当中的作用。

  “校史,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它记录着学校的成长足迹,见证着师生们的奋斗与辉煌。”刘兴育说。多年来,刘兴育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档案、撰写文章,为云南大学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字记录。

  探寻民族文化 推动文化传承

  在李雪章看来,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共同构成了云南独特的民族风情画卷。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影响,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逐渐淡化或消失。因此,保护和传承云南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双重学科背景、长期田野调查的积累以及通晓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等优势,使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东陆英才特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志英在“藏彝走廊”西南部民族文化互动与文化变迁、云南跨境民族历史与文化变迁、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高志英的研究聚焦这一区域的多元民族文化和族群关系。她深入探索各民族的族群源流,分析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变迁,揭示这一地区复杂的族群文化现象。

  “在国内很多优秀的学者的带领下,近年来,云南大学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他们不断成长,推动着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教育的向前发展。”高志英说。

  一路走来,高志英认为,云南大学的民族学自创立以来,很多研究成果对于云南省乃至全国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聆听到很多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故事,也希望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潜心科学研究 壮大人才队伍

  2016年10月,刘煜以海外引进人才的身份,正式踏入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并任职主任,开始了他的科研工作。他的到来,为实验室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及澄江生物化石群,刘煜说:“这些化石都是来自距今5亿多年前的远古海洋。我们对化石的研究就像是医院给病人拍CT一样,通过X光穿透石头后,把保存在石块表面和内部的信息一并提取出来,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接近完整的三维信息。”

  刘煜于2016年通过了德国教育系统最高级别的教学及科研考核(Habilitation),获得“Privatdozent”头衔。然而,刘煜并没有满足于在德国取得的成就,他选择回到祖国,继续他的科研事业。

  除了个人的科研成就外,刘煜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才。“云南大学很多科研工作者的身份也是老师,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传递给学生。”刘煜说。

  2017年,云南大学列入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部省合建”高校;2022年,云南大学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启了云南大学和云南边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完)

【纠错】 【责任编辑: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