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4月14日电(记者王靖云、林碧锋)四月的景迈山上,古茶树又一次吐出翠绿的新芽。茶园里、山坡上,采茶人在树林中时隐时现;村寨中,家家户户都摊晾着茶叶。
茶农扎约在自家民宿的堂屋里泡上一壶今年的新茶细细品尝,转头看向远处绵延的群山,享受着难得的惬意时光。
扎约的民宿开在景迈山翁基古寨,三层屋子依山而建,是观云海、看日落的好地方。茶是连夜赶制的,制茶前,他先去饭店为游客表演。扎约和亲戚朋友成立了一个乐队,时常聚在一起唱唱跳跳,原来主要做直播,如今线下表演更多。
“最近连着三晚都有演出,都是先唱唱歌,然后带着客人跳本地民族舞,主要是让大家开心。”扎约笑着说。
202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从那之后,上山游玩的客人逐渐增多,扎约的“副业”也越干越忙。
景迈山茶农在古茶林里采茶(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翁基古寨另一头的丁字路口、大榕树下,有一家茶屋,既卖茶饮,又卖咖啡。从上午10点多起,客人络绎不绝,围坐在吧台休息聊天。直到天色渐晚,人群才散去,到村口的观景平台拍日落。
9年前,茶屋的店主老唐因茶上山,以制茶为主业,后来顺便开了这家小店。他说:“那时候,上山的都是茶客,这几年游客才多了起来。”
和老唐有类似感慨的,还有家住9公里外的叶选劳。她在糯岗老寨的村口经营着一家茶店,路过的客人都可以来店里免费喝茶、歇脚。叶选劳习惯把进山购茶的商客叫作“老板”,把前来采访的记者、调研的专家称为“老师”。
“最早进山的都是老板,后来陆续有很多老师来。”叶选劳说,景迈山申遗成功前两天,她接待了好几拨老师。
她的父亲在屋檐下制着今年的新茶,不时有客人过来驻足观望。叶选劳说,家里的茶主要卖给回头客,都是老价钱,不会因为申遗成功涨价赚快钱。
游客在景迈山糯岗古寨品尝普洱茶饮(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景迈山因茶而兴,云南以茶为荣。“云茶”魅力之大,让很多外乡人由此爱上云南、投资云南、留在云南。
在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芒摆村,山路蜿蜒,道路两边碧绿的茶树一陇陇排列,沿着山峦起伏。高山茶园和高大的老树以及林间小鸟、昆虫和谐共处,每年,在这里采摘的红茶直供欧洲主流茶饮公司。
“高山云雾出好茶”,独特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为茶产业带来新机。因茶而留在云南的,不仅有大公司。
这是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拍摄的云海间的茶园(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四川人刘军就是为茶定居昆明,他和妻子在城北住宅区开了一家茶店。平日,他到商业区摆摊推销。去年,刘军夫妻参加了南博会、文博会、茶博会等一系列展会。他说效果最好的是南博会,他们受一家茶厂邀请,作为经销商代表,在临沧市的高原特色农业展区争取到一个摊位。
“南博会人流量大,很多人都来这里品品茶,喝着顺口就可能会买一点。”说起茶叶行情,刘军很乐观:“市场越来越成熟,总体越来越正规。”
云南大理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镇茶场的茶农在采摘春茶(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适志宏 摄)
据有关部门统计,云南全省茶园面积795.5万亩,茶叶产量53.4万吨,居全国第一位,云南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500亿,关乎600多万茶农和千万从业者的生计。
茶,早已成为云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新晋世界文化遗产地普洱景迈山,到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6个云南茶技茶俗项目;从千年茶马古道,到新茶人直播带货的电商平台,又迎来新一年的春茶季。
惟愿春茶不负人,人亦不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