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坚定不移守护优美生态、筑牢绿色屏障、转变发展方式,奋力谱写大理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篇章,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每年进入冬季,洱海俨然成了候鸟的“天堂”,在洱海月湿地公园、龙龛码头、江尾湿地等地,成群觅食活动的候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候鸟来自天南海北,通过大理市南面的一条通道后到达目的地。
洱海流域成为重要“中转站”
在大理市凤仪镇江西村委会白塔村的后山上,有一栋不起眼的房子,这里既是护林防火点,也是野生动物保护点。跟随云南大理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站长张佐柱爬上房顶,一侧是巍峨雄壮的苍山,另一侧是连绵不绝的哀牢山支脉。
候鸟“天堂”——洱海(资料图)。大理州委宣传部 供图
“从凤仪镇后山村定西岭,经过我们所在的地方,再到太邑乡者摩山西洱河垭口一线,全长20多公里,是一条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张佐柱由东向西划出了一条“空中通道”,并表示这条通道在大理市乃至云南省都非常重要。
张佐柱介绍,通过这条通道迁徙的候鸟种类繁多,仅2023年9月20日至10月19日,就监测到2目3科24种2830多只鸟从这里经过,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部分鸟类在全省都很少有记录。在者摩山西洱河垭口,这条通道一分为二,一条向西到高黎贡山,一条向北。这条候鸟迁徙通道在大理市范围内全长达60余公里。
“洱海流域不仅是我国西部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还是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张佐柱介绍,根据监测和本底调查,洱海流域的鸟类有8目12科31属59种,其中留鸟12种,候鸟47种。2017年至2022年洱海平均越冬鸟类超过4万只,2022年以来最高峰接近6万只。2023年11月2日,洱海被正式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
“鸟来鸟往”,取决于鸟,也取决于人。张佐柱说,候鸟迁徙要大量摄取食物,近年来大理市全面推行林长制,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不断加强,植被越来越茂密,鸟儿的“食物”也越来越多。
野生动物“保护网”越织越密
大理市野生动物的“保护网”越织越密,凤仪镇江西村委会白塔村57岁的村民茶永春是见证者之一。30多年前,每到候鸟迁徙高峰期,他和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便到山上打鸟。茶永春说,当初打鸟是因为当时经济不富裕,也是因为保护意识不强。
人鸟共生(资料图)。大理州委宣传部 供图
现在,茶永春成了一名护鸟员。他介绍,森林公安和林草部门经常来巡查,路上还有很多宣传牌,大家都知道要保护动物。
除此之外,大理市还积极做好鸟类的收容、救助及康复治疗工作。成立于2017年的大理市鹰匠猛禽保护中心是西南地区唯一一家专业救助猛禽的机构,也是全国首家使用渐进式野放的新型救助站。中心成立至今,收容救助野生动物近2000只,放飞恢复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动物1000余只。
洱海流域是我国西部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和越冬地,也是易危、濒危、极度濒危等鸟类物种的栖息繁殖及中转的重要区域。目前,大理市林业和草原局正在积极筹建大理洱海流域候鸟迁徙栖息繁殖和中转地鸟类本底监测和环志站,为野生动物本底监测调查和洱海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及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