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立足州情实际,坚持工作走在问题前面,探索出一条“德治作支撑,网格贴民心,群众唱主角,干部来引导,有事当地了”的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实现了社会矛盾从事后处置向源头防范、前端治理的转变。
以“德治作支撑”为实践基础
怒江州教育引导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自强、诚信、感恩,在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组建了85个共951人的宣讲团,向群众宣传宣讲党的各类惠民利民政策,加深干部群众之间的鱼水情。
同时,统筹推进“小广场、大喇叭”工程,在各村(社区)全覆盖配备广播设备,每天早晚常态化播放爱国主义经典歌曲、新闻联播、惠农惠民政策等,使“大喇叭”成为传播国家政策的新平台、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法官和调解员在福贡县匹河乡“达比亚调解大厅”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资料图)。怒江州委宣传部 供图
以“网格贴民心”为怒江实践
怒江州打造红心、暖心、放心、精心、齐心“五心网格”,强化党建引领、拓宽保障渠道、制定准入禁入基本事项“三张清单”和网格APP等5个方面的12项具体举措,大力推广网格便民服务二维码,实现网格从“管理”向“服务+管理”、群众办事从“脚尖”到“指尖”的转变,通过平台办理网格事件90515余件,96.96%的事件在村(社区)一级就得到快速高效解决。
以“群众唱主角”为实践主体
怒江州结合当地习俗,创建了“玛腊”(傈僳语中对“嫂子”的称呼)调解品牌。“玛腊”调解员参与调解群众矛盾259件,调解成功180件,遇事找“玛腊”成为辖区群众的共识。“达比亚”是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怒江州结合辖区怒族群众喜歌善舞的习俗,邀请通晓怒族语言、民风民俗和掌握法律政策的“达比亚”非遗传承人担任特邀调解员,创设“达比亚”4步调解法,形成“达比亚”调解品牌,奏响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和谐”音。依靠群众智慧,怒江州创新开展火塘调解、田间地头调解、乡愁小院等一批富有怒江民族特色的管用调解模式,促使96%以上的矛盾依靠群众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泸水市人民法院“玛腊”调解员为村民调解矛盾(资料图)。怒江州委宣传部 供图
以“干部来引导”为实践保障
怒江州深化实施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和“国门党建”“军警地共建”等活动,形成了“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的管理体系。创新推出“党员赶集、有事说事”活动,组建“红色物业”推广搬迁社区物业管理新模式,把基层治理的根基打得更牢、防线织得更密。今年以来,怒江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全州党政领导干部推动化解197件信访问题和12件涉稳风险事件。
以“有事当地了”为实践成效
怒江州坚定落实“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工作要求,努力把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织密社会多方参与的“联动”调解工作网。兰坪县就涉及206名新产业工人工资系列案件,积极协调法院、检察、人社等部门联动调解,正确引导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促使1120万元的农民工工资得以全部兑付,成功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今年以来,全州法院诉前调解案件2825件,调解成功2306件。(完)